《中国一九五七》:触摸一个时代的受难群体
尤凤伟写过《石门夜话》,与姜文就电影《鬼子来了》的版权问题打过官司,对读者来说已不陌生。但真正在文坛引起影响的,是不久前他的长篇《中国一九五七》的出版。《中国一九五七》是一切经历过反右和未经历过反右的人的良好读物,它可以有效地恢复我们身上那些必须的记忆。
写过土匪、写过战争的尤凤伟,这次写的是知识分子。1957年中国的反右运动将57万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打成右派,是继1955年“胡风反革命集团案”之后,中国知识界又一次规模浩大的清洗。《中国一九五七》即取材于此,写一个叫周文祥的人在北京K大读书时被打成右派,判刑劳改,历时22年,身体、心灵遭受折磨,从一个热血青年变得“思想已几近一个空壳,像一只掏空了的葫芦在水皮上飘飘悠悠”。
《中国一九五七》去年在《江南》杂志刊载,今年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,首印1万册,2月又第二次印刷。
我们的媒介不断地“解密”、“纪实”,披露过去五六十年里各种惊心动魄的大事之内幕,《中国一九五七》这样的书显然不能靠提供历史细节、揭露更多真相取胜。那么,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吸引当代的读者呢?
从叙述的语调上来感受这本书,它没有痛定思痛的呼喊,没有悲愤、激越的张扬。平静,内敛,这种叙述品格追求的是真实的还原,仿佛一个亲历者在我们面前,对那段历史娓娓道来,虽然是在讲往事,却有恍惚其间的现场感。
这样的叙述令人为之动容的地方,当然还是其间对人的关注。小说着力表现的是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人的价值是如何被摧毁的。小说表现的不再是一个知识分子蒙难事件,当然也不是国家社会的灾难事件,这是《中国一九五七》与许多同题材小说的区别。
我们随着主人公的蒙难,看到的是人的基本道义丧失之后,一切变得如何恐怖、残酷和虚妄。于是,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叙述成为对人的诘问和追索。作品如果不是设置一个太容易令人同情的主人公的话,这种诘问和追索将会更让人惊心动魄。
(编辑:moyuzhai)尤凤伟小说论
尤凤伟的小说总是潜藏着一种尖锐的疼痛。这种疼痛,看似来自社会生活的外部冲突,实则是源于生命内在的两难对立。它以自我撕裂的方式,不断将人物置于各种伦理观念、权...[详细]
尤凤伟《泥鳅》
著名作家尤凤伟用了将近30万字,铺陈敷展而成一个令人动容、催人泪下的故事。然而在经历了瞬间的感情脆弱之后,我们会换个角度,轻而易举地把这个故事简化还原为一则晚...[详细]
尤凤伟《中国一九五七》
《中国一九五七》在两千年初出版时曾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年度最佳长篇,然而由于某些原因,这本书直到三年前才得以再版,而且为了再版作者和出版社编辑不得不把小说名字...[详细]
山东作家尤凤伟的中篇小说《决斗》
《决斗》和《遗忘》堪称姊妹篇,都是描写范强三人破案组在侦破案件中的离奇际遇,从而带给我们独特的感受。《遗忘》由一副五十年前的遗骨带入,《决斗》则是从两人匪夷...[详细]
尤凤伟:一个不合时宜的小说家
在当代文坛,尤凤伟是一个“不合时宜”的作家。他写过战争,写过土改肃反,又从历史烟尘转到对现实的强烈关注。从《生命通道》到《中国一九五七》,再到《泥鳅》,不难发...[详细]
张克鹏小说评论
对于创作正旺的张克鹏来说,他对生于斯、长于斯的豫北这块独有风情的沃土,情有独钟。如果再往前推他致力创作长篇小说的十年以前,他已经是跋涉在文学长途上孜孜矻矻的...[详细]
阿乙中短篇小说评论
阿乙的小说大多是酷似通俗故事、法制文学之类长短不一的作品。它们多以侦探小说的形式呈现,其间不乏阴冷血腥的凶杀场景,但作者并不侧重展示依 悬疑而设的离奇案件,...[详细]
卫斯理系列小说评论
卫斯理小说中的一以贯之的思想主题,有些反地球反人类。...[详细]
中国推理小说评论九大误区
作为一个外来的小说类型,国内对与推理小说评论存在很大的问题。本文总结了其中的九大误区,很值得一读。...[详细]